导航导航

首页  >   古城文化 > 小城故事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QUANZHOU DADIAN LANDSCAPED GARDEN AND ANCIENT
CONSTRUCTION CO., LTD.

小城故事

2016-04-04

走街串巷(崇武讲古系列)之--北门街

    北门街,自北至南走向。北起古城北门,南至"人民影剧院"(原称渔民会场)。
    姓氏民居,沿街左侧从北至南,分别为卢氏民宅、王氏民宅、王氏祖厝、开闽三王纪念堂、张氏民宅、洪氏民宅(卢厝街口)、王氏民宅、钱侯巷口、陈氏民宅(分别为颍川陈氏、王来陈氏)。沿街右侧从北至南,分别为龚氏民宅、蔡氏民居,陆氏祖厝、何氏袓厝、张氏(西房)大厝,汪氏蔡氏祖厝、渔民会场。
    沧桑城堡  词赋抒怀
    北门街起始的北城门拱门上方,有一方石刻题字“锁镇海邦”,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书。史载,崇武城为防御倭患于1387年建造。在以后的200多年中,崇武城遭受倭寇无数次侵扰。崇武千户所军民,一次次奋起抵御,传颂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隆庆三年(1569),戚继光坐镇崇武城,设中军台于城中莲花山上,率师御寇,大举歼敌,平息倭患。崇武城恢复平静,民众得以安居,恢复生产生活。戚继光挥毫劲书"锁镇海邦",以志崇武城在保家卫国的历史功绩。如今,人们仰望这四个大字,无不感慨万千。
    进入北城门,在拱门左侧下方,立着一方古代"禁约"石刻。虽然大部分字迹模糊不清,但是还可以判断出“禁约”所立的时间是明朝建城初的“治元”,内容是禁止开垦,保护城堡。明朝崇武设所治,颁布了一些山川保护护城禁约禁令,并题刻在岩石上,立于交通要道,以警示。此类石刻现存的还有放置在崇武文化广场“泉春”大厝内的“崇武千户所禁”石刻,还有镌刻在南城外墙上的“海石一带通城”“官勒石严禁”,还有海门深处的“禁止开采岩石禁约”。此类石刻,为研究古代崇武山川保护和所治提供了实物依据。是已保存六百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
    进入第二道城门,又高又宽的拱门上方是北城楼。北城楼是敬祀神明的地方。先前祀北方上帝,后祀赵元帅。北方上帝是宋朝道教神,明朝天子的保护神。赵元帅即道教四大元帅之一赵公明。城楼石木结构,石柱上嵌刻楹联“莲峤扬灵权司坎位;星垣拱耀掌握天枢”。联文中的“坎位”和“天枢”都是指方位“北”。据《崇武所城志·门楼》记载:隆庆六年(1573)丁一中防海到所,与张文德、文静等八生重登是楼赋诗曰:“崇城一别四经秋,海上槎迴復此遊。旧句尚留岸石畔,故知重聚月中楼;南溟时见鲲鹏运,北阙常怀鹚鹭俦。萍迹天涯空潦倒,愧将华发对苍鸥。”
    丁一中,字少鹤,江苏丹阳人,隆庆元年(1567年),任泉州府同知。到郡,以文学饰治,时引诸生讲学。他任府丞,分管军事,督师崇武,抗击倭犯。隆庆己巳年(1569),戚继光平息倭患。当年秋季,丁一中、欧阳枢、黄克晦及庠生九人,登岞山龙喉岩赋诗并摩崖题刻。该处摩崖诗刻,七律六首,分为三方。内容为抒发平息倭患后的感慨。其中,“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诗句,是对英雄崇武城的极美赞颂。四年后(1573年),丁一中故地重游,登楼赋诗,感慨万端。
    城楼右侧台阶前,是明代崇武所城四处兵马司遗址之一。兵马司是专门负责饲养马匹的部门。
    诸侯衙门  御寇史迹
    北门街上的开闽三王纪念堂,原址是明朝千戶朱肜衙门。据《崇武所城志》载:朱肜,嘉靖二十三年任千户。曾于嘉靖二十三年“修治垣堞”。《崇武所城志》中《崇武所朱侯爱民御寇碑记》记载:嘉靖二十四年(1546)春三月,海贼犯小兜、海门,抢掠渔船、商船。千户朱肜率兵击贼,大胜,系贼俘献府。同年夏,海贼李大用寇大岞、五峰、溪底、赤湖、凤阳诸村,千户朱肜率军民击贼,贼退。二十八年(1550)海贼李大用复大举犯城,朱肜率军民迎贼,贼退。等等。流传于世的《崇武所城志》,是朱肜于“嘉靖二十一年岁次壬寅(1542)年季秋之月纂集”。开闽三王纪念堂,公元二〇〇〇年落成,崇武古城内王氏族人及邻村五峰、溪底王氏族人筹资建造,以纪念开闽王王审知三兄弟。纪念堂继承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在大厅堂上设开闽王三兄弟神位,供后人敬祀。
    说到钱侯巷的由来,还得从抗倭御寇说起。千户钱储离任后,嘉靖己未年(1559)倭寇大举入侵。钱储率领家人配合百户王铁英勇奋战,最终因不敌倭寇,遭惨败。钱储及家人十多人战死。钱储被朝廷封为“靖江侯”。后来,通往钱储故居的街巷被命名为钱侯巷。 崇武所城也为钱储立纪念碑。现在位于西华街的三元玄宫,保存有“崇武所武德将军钱公”纪念碑。由《崇武所靖江钱侯庙祀记》可见古时建有钱侯庙。位于城北门外的“无祀宫”,有钱储神位。钱储被封靖江侯,就在钱侯巷口建造牌坊。现残存的牌坊构件有一根立在原处的岩石坊柱。石柱顶端雕塑的一尊狮子,连同至今保留的牌坊下的石槛和巨大的石构件,让人们联想到昔日岁月的峥嵘。
    北门街最南端是“人民影剧院”,六十年代的“渔民会场”,古称“营房埔”,明朝崇武千户所所公署所在地。此地位于崇武城中央,明代所公署建筑配套设施齐全。“中为正堂,后为燕堂,又后面为旗纛庙。正堂前左右为廊庑共十间。又前为仪门,外为大门,上盖谯楼”。后来,所公署也进住军士,建造营房。营房前的空地称“营房埔”。营房后建宫祀神,称“后营宫”。
    孝义动天  民风淳朴
    北门王氏是北门街最大姓,所以北门街王氏聚居区古称王厝街。崇武民间习俗中的《初五吃大顿》和民间故事《孝子月》,都与北门王氏有关。
    民间习俗「初五吃大顿」一一
    相传,明代某年,年兜将近。倭寇陷城,民众纷纷出城逃难。数日后,都军援战,倭寇败退。(历史上有《克复崇武城记》专门记述)。民众陆续返城。大家收拾家园,掩埋战死的军士。北门王氏族人返城时已是正月初四,有人建议在正月初五这一天补过年兜。大家都有这种想法,于是正月初五日,北门王氏族人以过大年的形式,备办物品、敬祀祖先、缅怀英烈,欢欢喜喜补过年兜。以后"初五吃大顿"就成了北门王氏族人独有的过年习俗。
    民间故事「孝子月」一一
    崇武城内北门王厝街有个人名叫王定民,他孝敬父母,人称王孝子。
    王定民十三岁那年,土匪抢劫崇武,他父亲被土匪掠去。王定民到处觅找,终于找到匪巢。他赤身直入匪巢,对土匪头说,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换他父亲。土匪头见他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孝心,也受感动,索性把父子俩全放了。
    王定民的父亲从匪巢回来后不久,脚染疾病,医治无效致残。王定民就当挑夫当那种专挑远途的"挑大路担"来养活父母。可是,祸不单行,他母亲也患了重病。定民白天打拼为人挑货送货,努力赚钱维持家计和为母亲治病,夜里不离双亲,细心照顾。这种辛苦的日子过了三年多,他母亲还是一命归阴。
    自此,王定民的父亲孤身一人,终日躺在家里无人陪伴,觉得无聊,日子难过。王定民想了个办法。崇武城内城隍庙,是崇武比较大比较热闹的庙宇。庙里天天人来人往,香客不断,还有几担卖吃的小摊,又有些赌博摊,加上到这里闲坐聊天的老人也不少。王定民每天天不亮出门挑担前,就先把父亲背到城隍庙安顿好,又给父亲留点钱,好让父亲到时买点吃的充午歺。父亲喜爱弈棋,定民花钱雇人陪父亲对弈。到了傍晚,定民回来,又先到城隍庙把父亲背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王定民把父亲背出背入。遇上大雨天没出去挑货,定民就在家陪伴父亲。父亲觉得日子好过多了。
    那天,正是农历廿九日。王定民一早就被人雇去挑货。这趟走的路途特别运。说来很是不巧。当他挑到货主那里,天突然下起大雨。他原想等一会儿雨小点就起走,不想雨越下越大。后来,看看天时已经很晏,雨还不停,他惦念着在城隍庙的父亲,就辞别货主,冒雨急急回家。没走多久天就暗了下来,他不管三乌四暗,下决心摸瞑赶路。一会儿,雨停了。可是满天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路上到处雨水横溢,路面冲刷,烂泥蹓滑,他一路上几次跌倒,浑身泥水。定民毫不灰心继续赶路。
    王定民在黑暗中乱窜,越走越慢。心急路远。他走了整整半夜,不知道离崇武还有多远。他默默向天祈求,愿天公亮点光,让他能走快一点。说来也巧,定民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王定民的孝心感动了月娘。月娘出了个月眉来帮助王定民。王定民借着微弱的月光,不顾疲劳大步赶路,终于在四更时赶到崇武城。
    后来,崇武人就把这个再也没有出现的月眉称为孝子月。
    王定民不但尽孝道还行义。【崇武所城志.府志明朝孝友.王定民】载,他拾金不昧,赈灾“倡义收埋水灾漂柩”“垒成大冢”。县令叶春及【隆庆四年至万历二年1570---1574任惠安县令】闻之曰:“此一饮食跬步不忘亲者,真孝子也”。造其庐,揖奖厚馈之,有旌之曰“孝广爱余”。 
    古代水井
    天心井,朱肜衙门(开闽三王纪念堂)对面的小巷中有明朝开凿的水井“天心井”。史载,“天心井,泉脉迸涌,大旱不竭”,与宋代水井“下庵井”并称“第一福井”。
    所内井,现影剧院內保存宋代水井一口。此井《崇武所城志·井泉》载称“所内井”,并称明代建所公署前巳有此井,建所公署时保留下来。六十年代建“渔民会场”,做为古井保护和 消防用途,保留在观众座中间,成为室内井。

【古城文化友情提示】大典尊重原创者版权,本文由崇武陈建民撰写提供。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

上一篇:走街串巷(崇武讲古系列)之--大馆巷

下一篇:走街串巷(崇武讲古系列)之--南门街

TOP

©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537    闽ICP备05000897号   
全国咨询热线

0595-8767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