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导航

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源共享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QUANZHOU DADIAN LANDSCAPED GARDEN AND ANCIENT
CONSTRUCTION CO., LTD.

资源共享

2015-07-31

泉州石文化

泉州的文化,和“石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石因人而蕴含丰富的内容,这里的人因石而更具有文化色彩。

一、鲤城之石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泉州这一名称与石就密切相关。在泉州城北有一周40余里,横跨10余里,海拔高498米的清源山,素有“闽南蓬莱第一山”的美誉。因山上有泉,故山称“泉山”,城因山而得名,称“泉州”。后来人们从山上远望全城,发现城似活鲤,故“鲤城”之名又不径而走。泉州境内山峦起伏,河流交错纵横,地形结构复杂多样。据钻探勘测,。泉州城座落在一巨大的花岗岩体上,整个地区在地质上属火成岩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花岗石资源。泉州的花岗岩颜色多样,质地优良,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如南京中山陵、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石柱、新加坡双林寺、凤山寺等,都取材于这里的花岗石。
  
二、泉城古韵
  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时代,泉州人就开始学会利用石资源。他们以石块砌筑居室,用石块制造了各种生产工具:石锛、石斧、石戈、石镞等。从出土文物看,当时的石器就已经琢磨得较为精细,造型也较规整,人们居石屋,用石器采集,狩猎和生产。这就是泉州人最早用石的情况。后来社会向前发展了,出现了许多新工具、新材料、新技术,但泉州人对石的钟爱仍不减当年。人们用石来造桥、铺路,建城镇、修塔寺、制作各种工艺品,从而拓宽了石的利用形式与范围。其中最让人注目的就是雄伟坚固的石城与冠盖八闽的石桥。
  泉州在元代已是全国的大海港。当时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固国安邦,巩固边防,就广泛地开山炸石,用大石块砌固城垣。据清道光《晋江县志》(手稿本)记载:“泉州罗城广三万七百零六尺……城垣石高三丈三尺,墙上垒堞,并建石窝铺、敌楼、炮台。”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刺桐城。到了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地震后,旧城凡用砖的地方,尽改用石砌。至此,泉州城垣全为石砌,成为石头城。有清一代,泉城历经几次扩建加固,最后形成一个周20里、高2丈6尺,具有七个城门,城墙上可行走车马,形似鲤鱼的石头城。
  泉州境内大小百余座石桥也是古代泉州人用石的有力物证。《桥梁史话》曾记载在南宋时泉州发生了“一场用石头作武器的大会战。”就是指泉州地区在集中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大规模造桥运动。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罕见的。泉州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石桥是宋咸平年间建成的弓形石拱桥。《泉州府志》载:“宋咸平(998~1003年)里人王养及僧行津始为石桥。”这座桥长三十五丈,宽丈余,今仍留有十一个桥墩,成为历史的见证。在泉州大小石桥中最为著名的则是洛阳江上的洛阳桥和安海镇的五里桥了。
  洛阳桥是横跨洛阳江的我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古时洛阳江是泉州往福州的必经之地。洛阳江靠近海湾,“俗称“洛阳小海”,水面风浪较大,行人渡江十分危险。为了造福人民,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泉州当地政府动工建石桥。嘉祐四年(1059年),终于建成架梁式石质平板桥。蔡襄的《万安桥碑记》就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丙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址于渊。鲡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拦,为其长而两之。”当时建桥困难重重,泉州人利用海蛎的繁殖来胶固桥基,用巨石架设桥墩,后用“梁空以行”架石梁,即把开采好的条石趁涨潮驶入两桥墩,待落潮时将石梁放置桥墩上。工程巨大,前后历时六年零八个月。明诗人凌登有诗赞:“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约来涛波鞭蛟螭,雄镇江南数十里。”足见此桥的恢宏气势。洛阳桥建成后,大大便利了福州与泉州、漳州之间的交通。因此,继洛阳桥后,泉州各地掀起了一场“造桥运动”,其中就有号称“天下长桥无此桥”的安海五里桥。
  五里桥原名安平桥,因桥长而夸张称五里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祖主持修建石桥,以解决安海港交通不便的问题。然历十四年未成。至赵令衿知泉州时,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即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11月就筑成了长2070米的海湾大石桥。赵令衿亲自写了《石井镇安平桥记》:“……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六尺。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以栏杆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若路,然金堤,雄伟坚密,工侔鬼神。”在郑州黄河大铁桥出现前,安海五里桥为中国第一长桥,享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名。该桥的筑成,大大便利了安海和水头之间的往来。
  此外,还有惠安的盘光桥,南安的金鸡桥、永春的通仙桥、德化的广济桥等数百座大小石桥,它们纵横泉州境内,交通八方,对泉州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石雕文化
  优质的花岗岩石不仅可以用来筑城造桥,以保卫家园,繁荣经济,聪明的泉州人还用它来雕刻,打制各种艺术品。使石的利用充满了文化色彩,这就是名闻海内外的泉州石雕艺术。
  泉州石雕作品繁多,且艺术价值高。无论在古桥石塔,还是庙宇民居,他都雕琢了无数的造像、碑、碣、牌坊及其他精美的石雕作品,留下许多风格独特的石文化景观,充分展示了泉州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名的洛阳桥上就有三座憩亭,九座石塔,雕刻了八十一尊观音像和二十八只石狮。蔡襄在《万安桥碑记》中描写桥扶栏上的石狮子“有的口不容指,中有珠可转动”,可见雕刻十分精致玲珑。泉州民居门前的石敢当,其造型独具匠心,各具特色,十分引人注目。
  泉州石雕作品带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它不仅体现出地方特色,还包融了外来文化。其中以清源山的道像、开元寺的佛石和阿拉伯墓碑最显目。
  清源山古称泉山,是泉州的主山。方志载:“其山层峦叠嶂,气势磅礴,迤逦多姿。文物古迹琳琅满目。”“山上岩宇构筑壮观,轩亭秀丽,石雕造像巧夺天工;碑刻和摩崖刻石,书法艺术精粹。宋代所雕的老君岩像,由一座天然岩石略加雕琢而成,其像高9.63米,宽8.01米,厚6.85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老子石雕像。《泉山采璞》形容“老君坐态端庄瑞祥,双眼平视,鼻梁突出,颓顶大耳,长髯飘拂,形态逼真。”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誉称。此外,宋元时的瑞像岩释迦瑞像,擎珠峰下的阿弥陀佛像,碧霄岩的浮雕“三世尊”像,都姿态慈祥,表情自然,雕刻精美,是石雕作品的上乘之作。除了雕像,清源山还留下了四百余方碑刻和摩崖石刻,历代文人墨客都曾题书于石山。如弥陀岩下弘一法师的塔墓前,有法师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石刻。而保存在绳阳洞东面后至元四年(1338年)的摩崖石刻《重建清源绳阳洞记》则是道佛二教合流的表现。据《泉州宗教文化》载:“碑记通过对裴道人的祭祀形式,叙述宋代泉州道教的世俗化情况,以及道、佛合流现象。是南宋泉州民间道教世俗化和道、佛合流的典型材料。”
  而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开元寺,其佛教印痕较深。该寺的殿、台、庭、塔、坛、阁等,其雕刻作品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在大雄宝殿前面月台的须弥座束腰部位嵌有72方狮身人面的辉绿岩浮雕,殿后的辉绿岩石柱上刻有古印度教大神支里希那的故事,是元代印度教寺的遗物。而在殿前两旁的17座唐宋时期的石经幢和小石塔,其中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的石经幢,保留有唐飞天雕刻的风格,人物赤脚裸露,身体修长。小石塔四面刻有印度佛本生故事,十分珍贵。开元寺中最让人过目不忘的则属建于唐和五代的东西塔了。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皆为花岗岩砌成。据方志载:“两塔共有佛、菩萨、罗汉等浮雕110尊,造型生动,工艺精致。”曾任厦门大学教授的德人艾克说:“象东西塔这样雄伟美丽的建筑,环球第一。”他的《泉州东西塔考》中有160余幅石雕浮图,风行欧美。东西塔中的37方佛教故事以及48方花卉鸟兽青石浮雕,多取材于印度神话,是中西艺术的综合,是泉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矗立于泉州市涂门街的“艾苏哈卜大寺”,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最具典型的中世纪阿拉伯风格的古伊斯兰教寺。寺的主要建筑有门楼、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门楼的南北二墙石嵌有《古兰经》文和该寺历史的阿拉伯石刻。寺内的大石碑刻反映出了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谊。近年来,在泉州发现了许多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墓碑,墓碑记载了墓主的姓名、籍贯及来自的地区、生活情况。泉州郊外的灵山圣墓是南宋绍兴末、隆兴初(1162~1163年)波斯人所建造,后受地方佛、道教的艺术影响,在雕刻建筑上融进了东西方的宗教、文化内容。从宋元明各朝遗留在泉州的伊斯兰教石墓看,其石墓雕刻比起福州,扬州更具特色。石墓大体有两种:一类是须弥座式石墓,其雕刻形式是印度浮屠的发展,且融合了阿拉伯标志、中国人物形象构思,是一种混合式的雕刻艺术。另一类是须弥座祭坛式石墓,其雕刻融合了希腊、罗马、安息、波斯、印度等多种艺术,具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

  四、古城新貌
  回顾历史,泉州古城处处向世人展示了它奇妙的石景观,石文化。大至古城、石桥、庙宇、小至雕塑、石刻、浮图,无不显示着泉城辉煌的历史,显示着泉州人的聪明才智。而如今的古城,在改革开放中更加焕发了它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泉州政府对旧城进行了全面改造。从路面、护城河渠到排水工程,都充分发挥了泉城的石优势。特别突出的是城内排水工程的改造,在南宋时,泉州就已注意城内河渠的修筑。如河渠均为石岸石底,濠沟上建石桥以利交通,据《泉州科技史话》载:“自东而西计有:兵马司桥、舍人巷桥、隐居桥、祖师巷桥、洙泗巷桥、蓝桥、井巷桥、叠芳桥、通聿桥、文胜宫桥、老先生巷桥等十一座桥。”大濠新堰石岸,都筏型层叠,很是坚固。一些支沟也是石岸石底,排水通畅。而今泉州沟渠池河互相沟通。满足了容纳与排泄的双重需要。河沟上在保持、改新原有古桥基础上又修建了不少新石桥,桥的建筑风格也各有不同,有的平直如线,有的弯曲如拱,有的古朴灵秀,有的简洁明快,为古城增添了许多秀色。远远望去,小桥流水,煞是好看。
  其次,泉州的石雕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泉州石雕业自古就十分闻名,《泉州科技史话》载:“明初惠安崇武半岛一带已有出现不少石雕作坊石雕业已初具规模。清朝以来,剔雕、石刻技术在泉州沿海各县都很流行,技法更为成熟。”而今,泉州人民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现代工艺,引进先进设备,在打磨、剔料、雕琢上都更加精湛,石雕作品内容也日趋丰富。因此,泉州,特别是惠安的石雕,石板材已打入了国际市场,深受海外人士的赞赏。新时代的石雕艺术不仅为泉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上一篇:更多产品资料请查阅QQ87679000大典石刻空间

下一篇:石材才积、厚度、重量计算

TOP

©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537    闽ICP备05000897号   
全国咨询热线

0595-87679000